月圆人未圆?宝子们的中秋情感解码


中秋花好月圆夜即将来临,

不知道大家是否

都已经准备好踏上回家的路,

与家人团聚了呢?

是否也有朋友因为种种原因,

只能与家乡遥遥相望,

与亲人天各一方。

无论在哪里,只要与家人彼此思念

共赏一轮圆月。

“千里试问平安否?且把思念遥相寄”

01中秋节的起源

根据中国的历法,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,为秋季的第二个月,称为“仲秋”,而八月十五又在“仲秋”之中,所以称“中秋”。

“中秋”一词最早出现在《周礼》,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。《唐书•太宗记》曾记载有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,至此,中秋节成为固定节日。中秋节盛行于宋朝,至明清,已与元旦齐名,成为第二大传统节日。














02中秋节的心理特征

图片

自古以来,人们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。中秋节为情绪内敛的中国人提供了情绪宣泄口,人们既可以表达对团圆和谐的美好愿望,也可抒发“人有悲欢离合”的情感。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视角看,中秋节的有三个典型的心理特征:温情孤独焦虑。‌


花好月圆夜,亲友团圆时

——温情

中秋节的第一个心理特征是温情。古人认为月圆时,人间也应团圆——亲友团聚、家庭和睦、社会和谐。中国人历来重视家族和亲情,人们在中秋节这一日与家人聚在一起,共度佳节,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和睦。古往今来,“家人团聚食月饼,曲江池畔赏月痕” 的幸福场景,无不表达了人们在中秋佳节时对家庭团圆与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。


月圆人难圆,千里寄相思

——孤独

中秋节的第二个心理特征是孤独。圆月之夜广寒宫里独居的嫦娥,中秋节月下独酌,这是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一种集体潜意识——“孤独”。皓月当空的中秋,本是团圆的佳节,却也是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”。那些远离家乡、亲人不在身边的人,更是在这月圆之夜,感受到深深的孤独与思念。


月圆心更明,节关催事成

——焦虑

中秋节的第三个心理特征是焦虑。在古代,中秋又叫“节关”,是一个结账的日子。俗话说“年怕中秋,月怕半”,中秋节提醒人们珍惜当下,要有时间紧迫感。“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”,这不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,也反映了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不安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。


图片













Happy mid-Autumn Festival

03中秋节的民族文化心理——家

图片

中秋节不仅是一个节日,更是代表着中国人对家人的爱和依赖,对家的归属感和安全感,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。对于大多数中国人,中秋节回家与亲人团聚,一种“自我疗愈”,有助于心理健康。中秋节将这些内心情感或心理根植于中国人的脑海,并形成了“家”的民族文化心理。

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,生存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,而“家”不仅本身可以满足人的基本物质层次的需求,更满足个体的情感需要与寄托。人类对安全感的需要决定了对家庭的热爱与依恋。之所以家被称为“避风港”、“心灵的港湾”在大多数人的心中,家是安全的天堂。

图片




04月圆人“难圆”的忧虑如何解?

图片

中秋佳节,刚开学不久的我们可能暂时无法回家,我们可以做以下事情排解自己的思念孤独焦虑

1.珍惜当下:尽管在中秋佳节可能无法与亲人团聚,但可以通过电话、视频通话等方式与家人朋友沟通,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情感,让心灵感受到彼此的陪伴。

2.创造新传统:如果无法回家,那么不如放下孤独与焦虑,邀三五知己,泡几杯清茶,切几块月饼,怀着愉悦与温情的心态去迎接这个有月饼,有玉兔,有月圆的佳节。

3.情感寄托:通过写信、写日记或者创作诗歌、绘画等艺术形式,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表达出来,有时候情感的表达本身就是一种释放和缓解。

4.积极心态:认识到生活的无常和变化,接受并适应这种状态,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相信未来总有机会与家人团聚。

5.志愿服务:参与一些志愿服务活动,如探访老人院、孤儿院等,将对家人的关爱扩展到社会,帮助那些同样需要关怀的人,这样的行为能够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快乐。

6.规划未来:如果条件允许,可以开始规划未来的团聚,比如计划下一个假期的家庭聚会。有期待的日子会过得更有意义。

7.自我成长:利用这个时间进行自我提升,比如学习新技能、阅读或者锻炼身体,让自己变得更好,也是对家人的一种负责和爱的表达。



情正浓,花正盛,月正圆

愿我们心怀阳光,良辰无缺

让我们的目光在月亮上相遇吧

最后在这里祝大家中秋快乐

阖家幸福,团团圆圆


图片来源 | 网络(如有侵权联系删除)

文案来源:易班心理互助站

执行编辑 | 王欣阳

责任编辑 | 武碧云

初审 | 石丹丹

审核 | 吕东勇

审定 | 范琳燕

关闭